理財不容易
早前筆者為中心的兒童小組舉辦了一次理財工作坊,在各個環節與兒童的互動中,讓筆者再思本地理財教育發展。
隨着社會大眾對理財教育的重視,在那次活動中,不少兒童已經有學習理財教育的經驗,其中有參加者把他的理財筆記展示出來,筆記內寫上滿滿的重點。細問之下,原來是家長把一本著名的家庭理財讀物送給孩子,希望孩子能盡早掌握理財理念。對筆者來說,這套書本及筆記,彷彿成為他們家族世代的相傳寶物;亦有參加者分享在學校不同課程中,接受過與理財有關的課題。見到如此安慰的一幕,筆者還滿心期待他們在活動中展現其理財知識與能力。但是,在經過不同活動後,筆者發現他們真的只有「知識」,卻未能融合在生活中運用,尤其在模擬情景的討論中,對現實變化多端的情況,往往未能應對。
在與他們的傾談中,筆者亦發現他們缺乏真實的理財經驗。其實每一個年齡階段也有其理財(學習)任務,須按其學習能力、社會文化、生活環境等背景,在理論及實踐並行下,才能有效地建立他們的健康理財能力。子女一切常生活所需,也由家長主導,他們很少有參與決策的機會,亦毋須承擔理財責任和後果,這容易導致他們未能把知識和現實連結。
但是,兒童總有一天長大,子女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,他們會有自己的收入,要為自己的財務負責。當要為自己的財務負責之時,他們要面對的不是簡單一支筆的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,不是利是錢的「財分三份」,而是數千至一萬元的智能手機,可能是入不敷支的信用卡欠款,可能是面對工資的運用與分配 (MPF、保險、投資)。
人生是從經驗中成長,兒時的經驗,往往是長大後的基礎。家長與子女的財務界綫之調整,家長對子女適當的財務放權,對兒童的未來十分重要。在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和反思,這些寶貴的經驗,能避免將來面對各種複雜理財事情上不知所措。
蔡玉磁
(時任本中心社工)
文章分類:
全部文章 / 互動關係 / 人際關係界線 / 原生家庭 / 哀傷適應 / 婚姻關係 / 婚姻離異 / 情感割斷 / 情感融合與分離 / 情緒健康 / 晚年生活 / 父親角色 / 理性思維 / 理財教育 / 教養子女 / 自我區分 / 衝突處理 / 跨代影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