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與需要
記得約二十年前,筆者在屯門區工作,那時屯門仍是不毛之地,工作地點坐落較空曠的地方,在冬季,該區氣溫可以比市區低三至五度或以上。記得有次氣溫驟降,寒風凜凜,冷得我不斷發抖。好不容易回到家,見女兒正在玩耍,二話不說便為她添衣及圍上頸巾。不久,女兒汗流滿面。原來家傭已為她穿上合適的衣服保暖,只是我剛從室外較寒冷的地方回家,自己覺得凍,也以為女兒穿不夠,才有此搞笑情況出現。
認識一位家長,孩子一向成績不俗,不但入讀精英班,更是學校的風紀隊員;孩子亦參加了學校的樂團及籃球隊,可謂文武雙全。不過,今年小五呈分試,中文科他只考獲及格成績,令家長大失所望又甚為緊張。家長不但要求孩子即時停止參與一切課外活動,還勒令他放學後要立即回家溫習。孩子總結是次失敗經驗,乃因升上小五後,課業比以前艱深,老師的要求也比初小高,自己卻沿用初小的溫習方法,當然沒法應付了。但家長不由分說便斷定孩子因參與太多課外活動而分心,因自身的焦慮而一刀切停止孩子參加課外活動,令孩子十分無奈。
誠然,父母關心和愛護孩子之心是良好的,但在行動上有時也會「做多咗」或「判斷錯誤」。原因是我們回應不同事件時,是基於家長的焦慮而非孩子的實際需要。焦慮使我們較易情緒主導,視野狹窄,也較難運用理性思維作適切的判斷和合理的回應。那麼,怎樣才能不被焦慮主導呢?
我們須觀察及留意自己是情緒反應 (reactive),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回應 (response)。不適宜在未有查證原因前,便因應焦慮情緒而作出決定。家長應冷靜下來,細心檢視客觀事實,如孩子在試前準備充足嗎?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是否艱深了?多方了解,才作出合理和有用的決定。
最近香港的虐兒個案有所增加,相信當中大多數家長也不想以暴力對待子女,只是當時被激烈的情緒主導而作出具傷害性的行動而已。故此,若家長能在回應事情時,不讓焦慮及情緒主導,而 運用理性思維回應,相信很多親子衝突和傷害是可以避免的。
朱少萍
(時任本中心主任)
文章分類:
全部文章 / 互動關係 / 人際關係界線 / 原生家庭 / 哀傷適應 / 婚姻關係 / 婚姻離異 / 情感割斷 / 情感融合與分離 / 情緒健康 / 晚年生活 / 父親角色 / 理性思維 / 理財教育 / 教養子女 / 自我區分 / 衝突處理 / 跨代影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