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是加害者?誰是受害者?
輔導室進來一對臉色黑沉沉的中年夫婦,分別坐在梳化的兩端,二人間散發着一種既冰凍但又會隨時爆破的氛圍。還未坐穩,太太已帶着淚水怨恨地數算着,這十年來如何不斷地四處張羅為丈夫還賭債,她已變成過街老鼠,神憎鬼厭,所有親友都離棄他們,丈夫在她數落聲中不斷地把臉埋在手心中。
在太太稍作休息時,邀請丈夫分享如何走上這條賭博旅途?他羞愧膽怯地說︰「自小父母便教導我要孝順,所以事事都由父母安排,認識太太時,發覺她既能幹又會計畫,故婚後便把一切交給她管理,也因着計畫買屋,所以要省吃儉用,豈知她愈管愈嚴,一點零用錢也沒有配給,不敢向她提出因總是被駁回。剛好那時有位同事賭馬贏了幾萬元,我也跟着玩,就這樣走上不歸路!」
太太很氣憤地回應︰「若不是我管住你如何用錢,若不是我有長遠計畫,你何來買屋?若不是我好似乞丐去求人借錢,你何來還錢?我們何來有飯吃?現在你還要怨我,真係忘恩負義!」夫婦這樣互相數落對方的形式,在輔導室裏常會耳聞目睹。這對夫婦都從自己的角度去論述受傷經歷,認定自己是受害者,對方是蓄意加害於自己!從表面看,站在太太的角度很容易會判斷為︰搞到今時今日,全都是丈夫的問題,若他不賭博,今天豈會淪落到如此地步!若站在丈夫的角度也會很容易判斷為︰搞到今時今日,全都是太太的問題,若她不管零用錢那麼嚴厲,今天豈會淪落到如此地步!
若我們能周全及深入些研究這對夫婦,不難看到,這種情況不是某一個人單方面可以建構出來的,而是雙方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配合加強而產生出來的,當事人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到。即是說,在這十年裏,這對夫婦的生活互動模式是「互為因果」或「此消彼長」,故從這角度來觀察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,便會發現沒有所謂的「加害者」與「受害者」,各成員都是「共犯」——共同建構或參與家庭的各項互動,可能只是程度與角色不一樣吧!
若個別成員都能謙卑地看到自己參與的那部分,並願意負責修正自己那部分的行為反應,而不止是怪責對方,相信整個互動模式及關係便能得以改善甚至逆轉。(註︰文章個案人物全屬虛構)
戴惠嬋
(本中心資深輔導員)
文章分類:
全部文章 / 互動關係 / 人際關係界線 / 原生家庭 / 哀傷適應 / 婚姻關係 / 婚姻離異 / 情感割斷 / 情感融合與分離 / 情緒健康 / 晚年生活 / 父親角色 / 理性思維 / 理財教育 / 教養子女 / 自我區分 / 衝突處理 / 跨代影響